跳至内容

美感与文艺心理学5-表达产生美

2011年03月18日
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稍微提到了表达产生美,不甚深入,其实表达产生美,实则正是我们对美的感受的一个极大部分,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在“看懂”或者“听懂”某个艺术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美。

这里必须首先明确一点,某些作品是不存在被“懂”的,他们是以他们本身就是美而存在的,或者说,他们是艺术手段本身的美。很多艺术作品,其出发点就是画画风景,对现实的模仿或者就是纯粹好听等等。对着一幅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发出无限感慨的同志基本上能被定义为装逼犯,当然有论调认为欣赏是再创作,那么也无可厚非。但在本章中我暂且定义“懂”某个作品就是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没有具体创作意图的作品,不存在“懂”或“理解”。

此类作品可以参看第二章:艺术手段的美
艺术手段的美

一、感情的表达

表达感情能产生美,这大约是因为表达产生的各种美中最为容易被体会到的了。因为触动人类的感情的方式,和个人的审美经验无甚关系。也就是说对这一类作品来说,无论审美经验丰富的人还是审美经验匮乏的人,都能被其打动。其利用的艺术手段,乃是针对人类心灵中和感情相关的基本艺术要素。我们听到忧郁的乐章,不会觉得开心,看到色调明亮的美术作品,不会觉得抑郁等等。

作品表达感情,其出发点是向欣赏者传递出某种感情,让欣赏者体会到。这和作品通过营造情节,情景或虚拟环境让欣赏者产生某种感情不一样。前者是作品本身蕴含有感情,欣赏者体会到这种感情;后者是作品本身不一定蕴含感情,但仍然能引发欣赏者的感情。举个例子,我们听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悲怆》听得抑郁到想死,乃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本人抑郁到想死,并将这种感情倾注到他的作品中去了。而我们看一个悲剧,看得抑郁到想死,是因为我们置身于创作者营造的情节和情境中,而产生的感情。

当作品表达感情,并且被欣赏者捕捉到(或者感受到)时,欣赏者就会感受到美了。但审美经验,个人性格和经历的不同,体会到的感情的深度亦不同。有的人欣赏一幅画或者摄影作品,能够完全进入到艺术品的世界中,被感动到落泪,更别提欣赏某些音乐作品了;而有些人欣赏这些作品,却麻木无感,体会不到其中的感情。或者他们通过背景介绍等等知道某个作品在表达什么,却体会不到,亦不能体会到其中感情,也就无法体会到美了。对作品中感情的体会,和欣赏者本人的敏感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传达感情的艺术手段,如哀伤缓慢的旋律(一个很有针对性的例子是丧礼中播放的哀乐),按理每个人都能够被感动,因为这是源于人本身最根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说难听点是人就能被哀乐感动。但问题在于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这些音乐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受到感动的程度亦不同。更进一步的,这种情况下人的感情被调动的途径,除了音乐性的要素外,作品的情绪引发欣赏者的回忆或者记忆中的场景从而强化了感情效果也能达到这个目的。但这就属于出乎创作者意料之外的效果了。我们在欣赏感情表达的艺术品时,总会试图去了解作者本人当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原因便在于,作品本身表达的乃是作者创作时的感情,自然对其有所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欣赏。

对于欣赏者来说,感受到作品的感情仅仅是第一步,更进一步的,好的艺术品能够对感情进行细腻的表达。甚至能够具体到思乡、惜别、失恋等等感情。某些作品表达的感情纷繁复杂,连作者本人都无法言明,更何况欣赏者?但作为一个富有审美经验的欣赏者,就能够很接近的体会到作品中的感情。事实上,审美经验并不足够,人生经验也是欣赏深度的决定因素。许多作品表达的感情,欣赏者根本没有经历过,谈何体会呢?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人如何能够体会到作品中的思乡之苦?一个没有离开过自己心爱的人的人,也体会不到肖邦《离别曲》中的不舍。

表达感情的作品对欣赏者的要求主要在于欣赏者的情感敏感度和一些生活经历,普适性是最广的,对欣赏者的要求也较低,欣赏者只需要“感受”不需要“思考”。而后文将要提到的表达思想内容的作品,则是又一个高度了。

二、表达思想内容的作品

想了很久到底用哪个概念,最后用了“思想内容”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思想的内容。出于这个目的的作品表达的是人的思想,如果说欣赏表达感情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被”感动的话,那么欣赏表达思想内容的作品欣赏者则必须主动思考,至少也是由作品引导进行延伸的思考。如此,对欣赏者的要求就高了,不但要求欣赏者要主动的欣赏,还要求其能够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容。

虽然表达的思想内容大不一样,但其美的体验产生并无二致,都是在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美。

2.1 某种艺术形式存在的目的作为思想内容

这听起来很拗口,但其实对每一种艺术形式来说,就是解决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画画到底为了什么”“音乐到底为了什么”“电影到底为了什么”等等。当然我们必须将“音乐是为了表达”这样的理念除开不算,因为这是艺术所共有的意图。这看起来有点矛盾,其实必须说明,“音乐是为了表达”这样的理念中,表达的乃是和音乐的目的本身无关的思想内容。我这里想说明的是,将某种艺术形式的目的作为思想内容进行表达,其实就是拓宽了思想内容的范畴。举个例子,古希腊的雕塑的最原始动机,就是为了复制人体,雕塑出和自然人一样的作品来。那么以这个作为基本理念的雕塑,可以说就是在表达这个想法“雕塑是用来复制人体的”。初期的古希腊雕塑家们,便在为此而努力着,发展着他们的雕刻技术,使雕塑越来越的接近人体。可以说,雕塑这个艺术手段,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服务着,欣赏这个时期的雕塑,也就是欣赏雕塑家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又譬如马蒂斯在《创造性的视觉能力》一文中说到

“画家不用再从事于琐细的单体的描写,摄影是为这个而存在的,他干得更好,更快。把历史事件来叙述,也不是绘画的事了,人们将在书本中找到,我们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他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

当然整个的理念比这断章取的义要复杂,但我们至少能看到,马蒂斯其实是对绘画的目的进行了革新,若是不了解马蒂斯的整个绘画理念,很难说我们能够理解他的画,哪怕我们了解了他的绘画理念,要理解他的绘画,也需要足够的审美经验。而喜爱马蒂斯的人能从马蒂斯的画中理解到这个理念,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美感,所以才会喜欢。而对此一无所知的人,则不会觉得马蒂斯的画哪里好看了,甚至觉得简直是一团糟,原因在于这些人将自己心中的绘画理念来欣赏马蒂斯的画,当然是不会符合的,也就不会有美感了。当然审美能力强的观众能够从他的画中看出一些东西,更多的则可能是装逼犯们了,强忍着对这些现代作品的不理解硬要说对其如何欣赏有加。

将某种艺术形式的目的作为表达的思想内容,可以说是艺术史发展的一大动因,也是艺术欣赏的基本所在,若是对某种艺术的目的一无所知,更深度的欣赏则更加谈不上了。

2.2 对纯粹的美的理解作为思想内容

这里对纯粹的美的本身的理解作为思想内容,可以说和上一节的艺术的目的作为思想内容非常类似。事实上,这一节可以说是上一节的进一步的深入。某种艺术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表达感情,表达宗教信仰等等,也可以说是就是创造美本身。安格尔画的《泉》,追求的就是女性形体的美,安格尔的创作过程,就是对美的创作过程。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到底纯粹的美是什么样的的问题了。我们看到画画,谱曲,那么多的规矩和技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我们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觉得愉悦,不遵循这些规则,画出来的画不好看,谱出来的曲不好听。这就是所谓纯粹的美,感官的美,近乎于快感。举个例子,20世纪初出现的古典音乐创作手法“十二音技法”,就是一种对音乐美的新的理解。再举一个承前启后的例子。新印象派的分支点彩派的画家们追求自己对绘画的理念,有文字的记录,以下摘自西涅克《德拉克洛瓦与新印象派》

“通过运用各单个的笔触各色在正确的距离中,在人的眼睛里进入一种混合—除了这方法外,不能通过任何别的手段可以准确的抓住这些对立的色元素的活动与相遇,例如那在绿色阴影下的正确分量的红,一个橘黄色的光对与一个蓝色的固有色的影响。如果人们把这些色元素不是通过光学混合来结合,就得出浑浊的颜色;如果人们把笔触混合在一起,就得出污浊的颜色...”

这段话其实就是点彩派画家们的绘画理念的一部分。其中内容丰富,有一部分内容就是,认为直接混合色彩,得到的是浑浊的颜色,而用笔触混合色彩,得到的是污浊的颜色,追求纯色。这其实就是对美的一种理解,也可以从反面说,其实就是对丑的理解。我们看到点彩派的绘画,觉得怎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要这样呢?如何去欣赏呢?那么一个欣赏切入点就在这里了,点彩派的画家们避免浑浊和污浊的色彩,他们追求的是鲜亮耀眼的纯色。

三、艺术手段的表达技法

我们从上一节接过来,点彩派的画家们除了对美坚持一种理解外,他们对技法的革新同时也是在服务于更好的表达其他东西:“...准确的抓住这些对立的色元素的活动与相遇...”。这也是他们的绘画技法服务的目的之一。这个目的,其实出于德拉克洛瓦,也就是说,点彩派之所以成派,不在于其绘画目的独特,而在于他们实现这个早已存在的目的所使用的艺术手段的革新。他们表达德拉克洛瓦的理念使用的艺术手段,很独特。

另外譬如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引入了合唱部分,只有引入合唱,才能足够给力的表达贝多芬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其实也是对艺术手段的创新。

我们在欣赏一切艺术时,有没有“懂”某个作品无非就在于理解这个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其艺术手段的如何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时我们不懂得后者,就能理解作品的目的;有的时候,我们只有懂得了后者,才能知道作品的目的为何。这些,都是止于“欣赏”,而对于对某种艺术非常了解的人,则是将欣赏的焦点置于“艺术手段有没有足够好的实现作品目的”这个问题上来了,这就从“欣赏”升级到了“批评”。

我们看芭蕾舞这种艺术手段,芭蕾舞中的很多手势,就是在表达剧目中的意思,如演员用手按左胸表示“爱”,一只手的手背从方向相反的脸颊划到下颏处表示“容颜美丽”,摊开双手或单手表示“询问”,双手握拳交插于身体前方表示“死亡”等等。那么作为普通观众,为了理解需要,则需要懂得这些手势的意思,并因此来理解剧目的情节和感情发展。在这个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我们“看懂”了芭蕾舞,并从中感受到了美。当然芭蕾舞的很多动作本身的美,也是芭蕾舞美的一大部分。而作为更加专业的欣赏者,他们关注的,乃是芭蕾舞演员们的手势和动作完成的好不好,到不到位。他们的审美要求更加高了。又譬如我们欣赏交响音乐,起初我们关注曲目风格和内容,等我们对曲目的内容熟悉了,我们对版本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会对不同的指挥家和乐团,不同的演奏家演绎的版本各有褒贬。这其实就是上升到了较高层次的欣赏,其实就是一种文艺批评。

从对艺术手段表达过程的理解体会到美感,到细致的体会艺术手段表达的质量,是由浅入深的审美过程。事实上哪怕是前者,也对欣赏者有较高的要求了,而要深入如后者,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了。

2.3 表达其他的思想内容

这一节按理是归于思想内容的表达中的,但为了在逻辑上更好的衔接,就置于最后吧。而为了完整性,亦不能不提。其实这是无需多言了,有深度的作品,必然会表达思想,而非感情。或是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或是自己的信念,或是宗教信仰,或是一些人生道理等等。有内容的小说,诗歌,无不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内容。像越是现代的作品,越是难以承载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复杂思想内容,譬如达利的《记忆的永恒》,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等。一些文学作品则更是如此了。

四、艺术品要表达的内容是以上各种内容的综合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她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其存在的目的,其给人带来的感官美感,其表达的内容这几个方面。这些,都需要通过艺术手段得到表达,而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就是要理解这个艺术是如何实现其目的的,要理解或感受她表达的内容,要通过对其的欣赏感受到纯粹的美让我们产生的单纯的快感,这三件事情,是同时存在,同时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可以是以上提到的任意一个,而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就是以上提到的某些方面的完美组合。一个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很多件事情,同时要理解很多东西,但无论如何,他对艺术品的美感,来自于对这些内容的表达进行理解的过程,只有“懂了”,才能感受到美,“懂”的过程,就是感受到美的过程。

From → 美学

One Comment
  1. einsteinliuself permalink

    试一下留言功能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