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文艺与美感心理学-美来自个人的生活(个人的审美习惯)

2010年12月18日

这里要区分个人的生活和所有人的生活,前文说过,美来自生活,所有人都共有的生活,而这一节要说到,美也来自个人的生活。算是一个补充。

其实,简要的说,美来自个人的生活,就是美来自个人的“审美习惯”。而个人的审美习惯中,有一大部分是所有人都有的习惯,这一部分习惯就是来自所有人所共有的生活。

所以,这里美来自生活,甚至可以通俗的说成习惯产生美。再通俗点,就是听着听着就爱上了,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等等。

我 们在所有人共有的生活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审美习惯,这其实就是最最通俗的习惯。有些审美习惯,可能并非“习惯”,而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原因。而事实上,与 生俱来的生理原因有关的美,多多少少和快感有关。前面的章节论及到,距离产生美,其实我们这里说的与生俱来的生理原因产生的美,其实是通过其他手段将快感 和美的欣赏者之间拉开一段距离,使欣赏者产生美感。其实毋宁说是经过了伪装或者修饰的快感。这种说法并无不当,而且亦反映了一部分事实。当修饰和伪装的程 度有限时,所有的人都能够体会到这种快感,因为人的大脑结构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美,其实并非来自生活,而是根植于我们的大脑。

回 到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习惯,我们每天接触的事物,存在于这个社会中,就经过了美的修饰,而每个人长年累月生活的世界里,只会容纳一部分,一定 层次的美。在这个个人的世界中生活,你就会被潜移默化,欣赏这些美。这里的“美”,其实来自长时间的习惯。对于一些原本不认为美的事物,或者原本无法欣赏 的美,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就能接受,并且发现其中的美了。个人的审美习惯因此形成。还不能清楚的解释其原因,只能暂且认为,人的心理会不由自主的适应环 境,调整到一个尽量愉悦的状态。适应环境,就包括了发现环境中的美。当然,适应环境或者培养新的审美习惯,原本就需要一段不愉快的过程,这或许可以认为是 审美学习。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场景,某人说有一首歌很好听,推荐给你,然后你听一遍说,不太好听嘛,某人一般都会说,你多听几遍试试。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 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些跟自己的审美习惯非常接近的事物,很容易就能够欣赏,而对于一些跟自己的审美习惯非常相悖的事物,则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当然暂时不考 虑是否需要努力的问题。至于具有极大差异的审美习惯是否能够共存的问题,将在后面的章节论及。

为了强调审 美习惯的“个人”问题,我们甚至可以假想一些理想实验。譬如,如果我们在一个人出生后,不断地给他听摇滚,那么当他第一次听到舒缓的音乐时,是否感觉是美 的呢?另外,如果一个人一直和同性在一起足够长的时间,并且各种需求都能够满足,那么是不是就会被迫变成了同性恋呢?小龙女从生下来就不离开古墓,当她15岁的时候走出古墓看到外面美丽的钟南山时,她会觉得钟南山是美的吗?我认为,第一个人不会觉得舒缓的音乐美,甚至听不下去,第二个人很有可能会变成同性恋,而小龙女则肯定会觉得钟南山是美的。

而 有一些美,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能习惯的,或者说,她不存在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中。如果我们认为在心理距离上越接近快感的美越低级,越远离快感的美越高级,那 么可以认为所有的人都能够欣赏低级的美,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快感。但是欣赏高级的美,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我们欣赏美,是因为美能使人愉悦,若是我 们跨越我们所能欣赏的层次或范围(同一层次的美亦能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产生,我们所习惯的只是其中几种而已)去欣赏,则体会不到美。

这 样我们就能够总结一下了,美来自生活,到底是怎么来自生活的?这个题目似乎和美的来源关系不大了,应该是审美的问题了。美来自生活,其实就是生活培养了我 们的审美习惯。或者说,审美习惯是生活习惯的一部分。而,就想变更生活习惯一样,我们照样可以变更审美习惯,变更审美习惯的途径,就是强迫自己改变生活方 式。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强迫自己选择一种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也会偏离大众,会认为一些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是美的东西是美的。

另外要提出来的是,有些美感因素人的大脑天生就能够对其产生快感,这些不是来自生活的美。

From → 美学

发表评论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