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美感和文艺心理学3–美是生活(1)

2010年12月5日

美是生活

本节要谈谈美是生活,美是生活是由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 斯基提出来的,他的解释是:“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 的,那就是美的”当然还有很多的内容包含在这句话里。而本节的内容,还有一段并不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但我也姑且认为这也来自生活,来自属于某个人自 己的生活,而不是“我们”的生活。而蕴藏于“我们”的生活和“我”的生活中的美,我认为其本质是一样的。

而所谓我们的生活是指所有人都共有的生活,譬如我们都使用平的桌子,我们看到一样的山川河流等等。而我的生活,仅属于我自己,比如我自己的生活习惯,这里其实就是要突出个人的生活的独特性。

大自然是美的,天然的东西是美的

这是美是生活的第一个命题,也就是传说中的“唯物主义美学”的一个很大的部分@@天然的总是美的,不能比天然的东西更美。若是我们不对唯物主义美学抱有成见的话,这个美学观点基本上是对的。

我 们人看到的山川河流,均是天然所致,山的形体线条,都很美,看了甚为悦目。若是人在山上造了什么东西,或者对自然景物进行了改造,我们常说“不自然”。我 们这里所谓的“不自然”其实就是说不美。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也有提到,说肌肉束的线条,女人脖颈和肩的线条都是美的,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天然是美 的。

我们也会认为天然的声音是美的,我们经常歌颂百灵鸟的鸣叫,潺潺的水声,瀑布雄壮的声音,雨声,沙沙的树叶声, 海涛声等等。也有音乐家录制这些声音作为自己的音乐的配乐,甚至直接剪辑这些声音成音乐,都是希望利用到天然的美。但必然会出现一个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有 些天然的声音并不美,譬如乌鸦叫,雪崩,泥石流等等。这些声音的不美,有不同的原因。乌鸦叫不悦耳,乃是因为乌鸦叫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大部分鸟叫都不尽相 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乌鸦叫“不自然”。另外我们说娃娃鱼叫起来像娃娃,一种叫“黄鸭叫”的野生食用鱼(极其鲜美啊!)在宰杀时会发出 奇异的叫声。这些都“不自然”。

因为对这些动物来说,本不应该会叫,如果是婴儿的声音,我们会认为是美的,而同样的声音由娃娃鱼发出,我们 就不会觉得美了。这涉及到了下一个主题:适应性的问题。而泥石流的声音也不美,乃是因为这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恐惧。如此说来,所谓天然是美的,说的是平时经 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天然,而并非所有的天然。

其实,追求天然美是很多人价值观的一部分。天然的颜色搭配是最美的,如果有人摄影对原片的色 彩进行了调整,追求天然美的人会认为“不天然”了。同样追求“原汁原味”也是这个出发点。譬如我们的饮食习惯,有一部分人喜欢湖南四川这种进行了调味的菜 肴,而有的人喜欢极少调味,甚至不调味的菜肴,习惯生吃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追求的是食材的原汁原味。

这里的天然是美的,不涉及功能性问题,仅仅是指感觉上的感受。也就是说,这里是“天然的生活”而不是“人为的生活”。下文我们会说到人为的生活。

符合现实作用的东西是美的


这里的生活中的美,指的便是“人为的生活”,而非自然的生活。人为的生活,就是我们生活中为人类服务的功能性对象,譬如房屋,桌椅,杯具床具等等,这些给人用的工具。要注意,这里不包括人创造的艺术品。

这 里的适应性原则,就是说,和功能相一致的或者促进其功能的东西是美的。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所谓“依照我 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举个例子,一个很平整很大的书桌我们会觉得挺漂亮,但如果书桌是倾斜的,哪怕这个书桌的材质装饰如何如何美,我们也会觉得不 美,因为这个书桌和它的功能不相适应。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人的心理问题,我们看到一件生活中具有功能性的东西,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想象使用它,而对于一个倾斜 的桌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使用起来的不方便,这就直接影响了美感。前些日子流行一个“设计产生空间”的室内设计例子,将一个50平 米的屋子设计出很大的空间。里面有一个设计就是将床悬空,有楼梯连接,床下有书桌,这样的设计,让人感觉非常“方便”,适合现实生活,故而是美的,这种床 上书桌下的结构,就算使用一般的材料和装饰,看到这样的结构也会有美感产生,因为这是我们认为的在小的空间内“应当如此”的生活,直白的说,就是“方便, 好用”。每一样生活中的物件,当我们看到,都会幻想使用它的体验,如果这种体验让我们觉得“方便,好用”,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东西有美感,其实更准确的说是 快感,舒适感。但因为我们设计生活中的东西时,必然考虑到美观的问题,这种舒适感和因为一些处于美观考虑的额外的美感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所体会到的 这个物件最终的美感。

所谓适应性原则,就是说,如果一个东西不适应其客观功能,则不会美,因为其使用带来的不舒适感影响了其最终的美感。

所以本质上来说,美的适应性原则,其实就是快感问题,但因为个人在心理层面对美的体验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快感便会被认为是美感。

和表达产生美的关系

比 较牵强的说,这其实和表达产生美有点类似。我们生活中的东西的美,本身外观的漂亮可以类比于艺术品中蕴含的“纯粹的艺术手段的美”,这在上一节谈到了。而 其使用的方便带来的快感,便对应了表达产生美了。那么,我们在使用艺术手段表达感情或者事物时,这种表达产生的美到底是美感,还是快感呢?就像我们在第一 次跟外国人交流时,就会有表达自己的意思产生的快感,而用母语交流却不会有什么快感。使用生疏的外语进行表达时产生的快感和使用艺术手段表达情感或事物的 美感,其源头到底是不是一样的?那么进一步说,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因为艺术手段表达的精确性很低,所以使用艺术手段表达总是会有美感的。我们会发现,当艺术 手段表达某物越直接越明确,美感越低,而表达得越晦涩越难以理解,一旦我们看懂了这种较为晦涩的表达,便会产生较多的美感。这样一比较,我们似乎可以认为 在上一节中表达产生的美,其实是一种快感了。

以上论及的,是美来自大众的生活,这种美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所有人体会到的这种生活中的美是没有什么相异的。本节的下半部分将会论及,美来自个人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美和艺术手段的美相互影响的问题

参考读物: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荷加斯《美的分析》

From → 美学

发表评论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