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何谓爱,何谓情,我的爱情观第四篇

2009年08月19日

何谓爱,何谓情

前言

本文旨在讨论爱情为何物,对爱情进行探讨,我并不是泛性论者,不如弗洛伊德所见,认为爱情源自于性欲。性和爱的关系非常复杂,有很多问题都是生理问题,无法深究,本文不对此深入讨论,仅认为,爱是对美的欣赏。至于这个“美”是何物,则相当复杂了,这个美和性相关,和欣赏者的个人品味有关,但为了进行较表层讨论的方便,一律将它们抽象成“美”。而情又是何物呢?情,必然是和人相关的东西了,在我看来,情就是人在对美的追求和力求占有的过程中的人的感受。

何谓爱

爱到底是何物,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对爱进行深究。我认为,爱是对美的欣赏。如此一来,爱和喜欢岂不是有所混淆了?喜欢不是也是对美的欣赏吗?其实我们平时说的和喜欢不一样的爱,是指爱情,而不是单纯的爱,只有当情介入时,喜欢就蜕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爱。也就是说,本文中的爱和常说的喜欢,是一个意思。但为了方便讨论,爱就是喜欢,就是对美的欣赏。
进一步讨论开来,何谓美?何谓欣赏呢?
最最常见的美便是容貌的美了。有人声称,有研究表明,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图像匹配,发现原来最美的人的五官特征,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五官特征,对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原来最平凡的长相就是美啊。其实这是一种停留在表象上的简单归纳。人的审美观的形成,原本就是通过观察身边的人以及人类大脑中固定的审美,人的五官原本就是按最美的形式生长,只是因为各人基因略有差异而又不同,人通过观察身边的人综合以固有的审美产生的审美观,自然是认为大部分人都具有的特征是美的。而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同时具有大部分人都有的五官特征,导致了人有美丑之分。
而事实上即便是最常见的容貌的美,也无标准。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像有人认为印象派的绘画乱七八糟,不觉得好看(比如我爸)有人却认为印象派的绘画多么多么美,更有人觉得抽象派的画野兽派的画也很美。其实无所谓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就不美,美在于个人的体会。也就是说,虽然野兽派的画法并不符合常规的审美观,但仍然有人能够觉得他美,而有些画每个人都会觉得美,常规的审美观是由我们面对的社会和我们大脑固定的生理结构决定的,但这不意味着其他的审美观无法树立,对美的欣赏是可以培养的,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审美观的转变不需要主动培养而是会被动的发生,这是在下文将会讨论到的问题。
美,存在于许多形式中,蕴含在一个人内的美,也是形式多样的。除了上文述及的外貌的美,包括人的五官,身材,人的姿势,一举一动;人的神情,一颦一笑;人的声音,有柔有硬;人的眼睛,或灵动或深沉。这些都是美的构件。用有点马赫主义的意思的话说,美其实是感觉的复合。我们说张曼玉身着旗袍曼妙的身段和优雅的姿态是美,但有人会说,我注意的是张曼玉的五官而不是她的身段和姿态。其实不然,人的感觉,一部分是主动去感受的,一部分是被动接受感觉的。观看者为张曼玉的五官和发型所动,声称并没有注意她的身材,事实上当张曼玉的身材和姿势进入你的视野,即便你没有用意识去注意,潜意识下这种美已经被你的大脑接受并体会到了。这些是不需要经过你的主动注意的。这种潜在的对美的感觉,也是对美的感觉的途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在下文也将论及。
如此,何谓欣赏呢?欣赏,则是主动的让自己去感觉美。也就是说,你感觉到某一个人的复合的美后,得到了快乐,从而为了得到更多的快乐而主动的去感觉这个美,这就是欣赏了。我们为了欣赏美,欣赏另外一个人的美,会有很多的途径。也可以反过来说,美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的感官有许许多多的途径。人的感官,耳朵听,眼睛看,皮肤接触,鼻子闻,最后经过大脑对感觉进行复合和处理,都是获取美的途径。我们为了获得美,也无非是通过这些途径。
我们会听歌曲来体会优美的嗓音,爱情麻辣烫中的第一个男主角喜欢听自己喜欢的女同学的声音,我们和自己喜欢的人打电话,也是在体会这种美。
我们会通过眼睛体会,图片,视频。
我们喜欢如凝脂的肌肤。
我们喜欢恋人身上的味道。
我们还喜欢在与恋人交谈时,欣赏对方谈话中透露出来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
而且美的欣赏的客体,也就是散发出美的人,为了更多的散发出美传递出美,也会想尽办法。于是乎要化妆,要擦香水,要学会优雅的仪态,还要知道如何摆pose,还要知道如何措辞,运用礼节。这些,都是为了能使自己散发出更多的美。
当如上文所示的美产生了,并被我们的感官捕捉到并由此得到了快乐,我们就开始主动的去体会和接近这个美,这就是对美的欣赏,就是爱了。

何谓情

谈罢爱,我们来谈情。情是和人有关的问题,光有爱不一定有爱情,如果有了情,那就有爱情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欢”和“爱”的区别。
情,是一个有心理学含义的问题,在我看来包括这几个方面:1、对爱的追求和占有。2、对个人的其他相关心理需求的满足。也就是说,情其实就个人心理的满足。这其实无异于废话,情是人的心理现象,既然是人的心理现象那当然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满足的心理需求不一样。
那么情是为了满足哪些心理需求呢?这当然是繁复异常的了,在情的驱动下产生的许多行为都是为了满足相应的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性相关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是美相关的心理需求,这个划分当然比较粗陋了,因为这两者是有其交集的。性方面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虽然确实在爱情中有很大的比例,但本文无意进行过多的讨论,本文专注于讨论美的方面的心理需求。也就是我在上文提到的对美的追求和占有。
每个人都有这个需求,那就是占有自己所爱的东西,如果对于艺术品,那是物理上的占有,但是对于自己所爱的人,如何满足占有的心理需求就非常复杂了。我们经常说,精神上的占有和肉体上的占有,其实这两者的区分亦不明确。肉体上的占有,顾名思义,众所周知。占有,要有持续性,你不能说你和人家一夜情你就是占有人家的肉体了,有没有第二次第三次?那么,如果能够长久的占有肉体,那这是不是要建立在精神的占领之上呢?显然如此。
精神的占领,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如何才算是占有了自己所爱之人的精神抑或心灵?这就是要通过贯穿在两个人之间的社会性交流来判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流,也就是信息的交流了,方式是多样的。我们通过与自己所爱的人交流信息,来确认这种占有。每一条短信,每一个电话,每一次试探性的牵手,每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相关的信息。我们将这种占有的感觉,经常说成“在乎” “爱” “关心”等等。可以发现,占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对方的占有和对对方的欣赏,其实是穿插的。当你向你所爱之人拨出电话,你期待听到她的声音,这是一种对对方欣赏的期待,就像藏着一件古董,迫不及待的想取出来看一样。而对方的回应,就是一种你是否占有她的信息,如果电话才响了一声,对方就欢快的接听了,你便确认了这种占有,如果电话一直在响,对方还是拒接,这便是意味着你没有占有了。很多相关的信号都用来对此进行解读,譬如,回复短信是否快速,回复短信的长度,是否在其他人面前承认你们的关系,等等。这些信号,都用来确认是否占有。就在这你来我往的信息传递中,恋人们一次一次不厌其烦的享受着占有的快乐和幸福。
其次就是其他心理需求的满足了,前几天love板有贴,一男生追求一女生若干久而不放弃,虽然女生反复拒绝其表白。但此女生有意思的是接受了男生一直以来的大量物质馈赠。有人问这个男的甚傻,女方明明拒绝表白,为何还要一直投入呢。这里面的缘故,一来是虽然女生明确拒绝表白,但仍然接受礼物,使男生产生对女生的占有感,在恋爱中的人,其心理压抑能力薄弱,如同梦境,会自动忽视、轻视甚至忘记自己不希望的的信号,而重视或仅仅看到自己希望的信号。女生拒绝男生表白这一信号被男生忽视了,而接受其礼物这一信号却被放大,使男生一直有占有感。其次,对女生馈赠礼物后,无论女生作何反应,男方都会自居为女方代其产生感动和幸福,男生馈赠女生以礼物,享受的便是这个自认为的感动和幸福。当然如果女方明确的体现出高兴的神色和语气,那当然好了,如果没有,也不要紧,男生完全可以自居之。但前提在于,女生要接受这个礼物。除了这种自居产生的感动,还有譬如在朋友面前的显摆之类的满足心理需求的方式。可以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一一列举,爱情可以不同程度的满足那些需求。
 
以上谈及的,都是“情”。恋爱中的人因为这个情,导致体内胺类分泌大增,进而情绪激动,倍感幸福。人的丘脑部分,便是产生爱的幸福感的部位了,无论是对方的反应还是自己的臆想,都能发“情”,促使多巴胺和其他激素在丘脑分泌。热恋中的人,便是因为这种激素的缘故。激素的分泌水平,也由当前的情绪影响,分泌的过程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也能在短时间内结束,这个过程取决于人的情绪和个人的生理特征。当激素分泌旺盛,情绪波动之时,人的行为和心理便越来越少的受到压抑,能做平静时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情。有此产生的神经质和疯狂,源头便在于上文所述及的“情”。
 

谈异地恋

一直以来,异地恋便不被看好,这当然是有其原因的。异地恋之所以难以维系,原因很多,本文来谈谈异地恋无法维系和能够维系的原因和条件。
 

异地恋无法维系之原因

爱情要维系,如上文所述,要有两样,一是要有爱,一是要有情。有了爱和情,爱情便得以维系下去。
 
异地恋难以维系爱的深度,在于信息的不通达。爱是对对方的美的欣赏,因而需要建立美的传输通道。异地恋的传输通道仅有两种,声音和文字。也就是说,两方要通过声音和文字来体现自己的美的所在,如此一来要能够继续维系过去的水平就困难了。其实对方的美在自己头脑中的维系,除了与对方的信息交流之外,也来自于自己的臆想,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的其他某个人,和其本人有出入。也就是说,通过自己在头脑中对对方的美的臆想,加上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我们头脑中的对方的美在动态的变化着。自己对对方的爱也在动态的变动,而这种变动,大部分来自于臆想,因为由对方传输的信息不多。当头脑中的对方的美在臆想和少量的信息传输下越来越淡,以至于低于现实中自己身边另外某人的美的程度时,移情别恋便发生了。但不要以为这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异地恋发生之前因为爱的作用产生的头脑中的爱人的美,程度很深,要在异地恋的过程中慢慢淡化,亦非易事。以至于爱的深切的,若干年不见面不通信,这种美依然坚不可摧,这种爱仍然得以保留。
 
第二个原因在于情,没有一个对象,沟通的渠道变少,情也会变淡。虽然通过书信,短信或电话的交流仍然能够确认精神上的占有,也能满足一些心理需求,但是这些都不及当面来得好。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异地恋的情的维系,比爱的维系更加稳固一些,爱的变淡,也会影响到丘脑中激素的分泌水平,进而影响到情的维系了。当丧失激情后,异地恋的破裂,也就不远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性,性,非爱,亦非情。性是一个人的生理需要。但是有人要问,我们大学生年纪轻轻,并不曾有性啊。其实性并非一定要正儿八经的做爱,一次触摸,一次拥抱,一个吻,都是性的满足。性其实就是通过皮肤的接触实现的,性满足的程度,仅在于不同区域皮肤的敏感度不同而已,但只要进行了皮肤的接触,就能不同程度的满足性的需要。而异地恋,性的需求的满足就完全得不到了。其实,这才是异地恋难以维系的最大的方面。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难上加难。
 

异地恋得以维系之条件

异地恋要如何才能维系呢?仍然从爱,情,性三方面入手,即可分析出来了。
 
异地恋首先要能够将头脑中的恋人的美进行稳固,要合适地进行臆想,之所以要合适的,是因为臆想过头,带到真正见面的时候,发现真人和臆想的形象相差甚远,也免不了要分手。其实要拓展各种交流渠道,短信和即时通信,可以说是最最有限的渠道了,因为字数少而且都是宋体。要积极的打电话,写信。写信,传递的信息量大,而且手写体也能传递美。而打电话,除了字符的信息,声音也是一种信息。无论如何,拓展信息传递的渠道。如果美的信息传递充分,并假以合适的臆想,头脑中的恋人的美的形象也能非常的牢固了。
 
其次要情,要让对方产生占有感,使对方发现自己对她的关心和在乎。方式多样,譬如多说爱你,多说想你,对关心对方,便是了。让对方产生占有感,才能维系对方对你的感情。另外就是其他的心理需求的满足,那就是涉及到写信电话中的方方面面了,一直以来都说“要让男人觉得他们是男人”,就是此理了。让男人觉得是男人,就是让男人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求。另外还有许多心理需求,不一一论及了。
 
对于性,这可谓是异地恋的瓶颈所在了,之所以异地恋会破裂,往往是男/女方忍受不住,在其他人的诱惑下接受了其他人对其的性的满足。而我们又存在一个误区,仿佛两方之间有性的满足了,便要恋爱,也就是说,异地时如果和本地的其他人相互之间产生了性的满足,便认为异地恋只能破裂。其实性和爱情是可以分开的,但这在当前社会,不符合伦理道德,是以造成了矛盾。如果能够有另一条满足性需求的途径,那么异地恋的问题可以说解决了一半。但这在当前的中国不太现实,因此唯有靠自己的毅力才能办到了。
 
 

谈同性恋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等

同性恋是怎么来的呢,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有力比多灌注等等。但这都是过于抽象的,稍微具象的说,同性恋其实也是爱和情,并无二致。那么,为何会产生如此深切的爱,以至于能够突破伦理的压抑呢?除了本人生理的原因,还有就是对方的美已经在自己心中树立起来了,而且身边其他的异形都无法超越这种美,而且自己也更能在对方身上得到占有感等。
 
所谓生理的原因,那就是和同性的皮肤接触是否能产生性的满足的问题了,各人不同,这可以说也是最大的一个方面。这里面但就触觉来讲,其实和异性并无大区别,真正阻碍同性之间产生性满足的是心理问题。但是这个心理问题却又和各人大脑的生理情况有关。生理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有一种说法,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和一个同性生活,极少见外人,两人相处数年,长大了,必然会发展为同性恋。我是支持这种观点的,如果两人之间美的传输如此通达,对对方的美的了解如此彻底,而没有更好的性需求的满足方式,那么同性恋就是必然的了。
 
长时间的相处,能够让美不可避免的相互通达的传输。长时间的交流和观察,能够让你更加彻底的了解其他人的美。长时间的交流和观察,也能让你被动的欣赏到对方的美,爱也就由此产生了。日久生情,便是此理。
 
由此我们得以讨论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问题。之所以自己的恋人在自己眼里是那么的美,虽然旁人看来并不怎么样,原因就在于恋人之间美的传输更加通达而彻底,对对方的美的认识和欣赏也更加到位,所以比起其他人来更加认为自己的恋人是美的。
 

结语

本文先是对爱和情进行了分析,随后将异地恋,同性恋等现象作为实例进行了分析。本文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有大量实例支撑,应当已经相当完备。若能助恋爱中的人一臂之力,参考一二,我也就很满足了,若能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大彻大悟,那更是求之不得的了。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 ALiustein独创,转载请注明

From → 心理学

2条评论
  1. 苜苜 permalink

    ……我还以为只有我读书读傻了……即使从学术角度考虑,你考虑的因素也太少啦~更别说当今观点尚不能涵盖所有心理。相对于你的文章我更倾向于佛洛伊德……虽然很多观点不甚赞同——有哗众取宠之嫌可是至少那是令人战栗的揭露真相的文章-似乎真的有勇气讲出事实总是战栗而快乐的。嗯嗯,多看看小说吧,扭曲的病态的小说,虽然夸张,却似乎更加击中一些隐密的真相呢~你读的东西太学院派了

  2. Hao permalink

    没看你文章,看了大标题,做下面的反问:为啥要有定义呢?很多概念没有普适的理解和定义,大家不是照样用嘛。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