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日志还是水一点比较好1

2010年05月13日

很久不写日志,并非我思维停滞了,乃是因为德国这鬼地方过于舒适,以至于使我的思维绵软,如同陷入温柔富贵之乡,难以专注的深入思考问题了。这还不是问题所在,最近我居然想起来要读诗歌,而且妄图想要写小说了!我最近才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为什么要有诗歌和散文之类的文体,因为某些感觉根本就是单反之类的设备无法记录的!连自己亲自体会都无法充分的描述,更何况区区CCD?只有依靠相对表现能力略强的语言了,当然画笔也可以,只是我能力无法达到而已。

所以我觉得可以放弃系统整理出我所想到的东西的努力了,最近无数的问题都曾经过过我的头脑,但居然一个都没能抓住!我必须尽力记下来哪怕一点一滴,哪怕一丢丢的思考成果,若是一定要等到瓜熟蒂落,那万一只开花不结果,那岂不是亏大了?

二来我最近亦觉得,将自己所想条分缕析一一道来,妄图构建一个严丝合缝的体系,是很困难,也是没有必要的。你再怎么样,又如何比得上曾经就同样的问题思考过一辈子的大师们呢?当然在逻辑上完善自己的价值观还是有必要的,但是若是想要拿着些不成熟的东西来构建,则是不可能的,更别想着有多少人会尽力理解,甚至于完全接受我的文章的观点。那如此说来,写那么多字仅仅是看起来壮观而已,对于观众,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的价值,那又有何用呢?

一篇文章若是要兼顾有益和取悦于观众和尽可能完整的记录自己的思想,    

那将是不可能的。思考,并且能够得出成果是有乐趣的,对任何人都是如此,但是并非每个人都热衷于思考,若是有什么东西能够引导人进行思考并且得出一些成果,那便是有意义的东西了。大家也乐于见到这样的东西:毫不费力的就能带领你进入思维的世界,在不费人心神的情况下让你享受到思维的乐趣。我想,这便是“小故事大道理”之类的文章深得人心的原因了。并非仅仅如此,平日我们看一些个动画短片,一幅简单的漫画,一些个“意味深长”的场景等。均有这样的感觉:“余味无穷”“有深度”“含义丰富”“意境深远””启迪心智“等等。其实,就是唤起你主动地思考的欲望,其实很多问题你已经思考过了,但是并未总结起来,一旦看到类似的问题,你遍似曾相识,却又难以把握其实质,让人思来想去,这种余味无穷,思维飘渺的状态,很受青睐。这毋宁说是一种艺术吧。

不知何时起,流行起了”随笔“,大家都说喜欢读”随笔“。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比起长篇大论的哲学书籍来,随笔最方便不过了,几百字,精要的描述一个问题,将作者的key point带出。读者一读,便陷入沉思。原来读过的梁实秋的一些个文章,便是如此,周国平的一些文章就更是如此了。

我们说某个小说写得好,为什么?一大理由就是有深度。何谓有深度?无非就是在阐述了一些作者的观点的同时让你陷入思考嘛,当然阐述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要让你看出来,或者是直接阐述,譬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那种,这种当然读者是很反感的。或者是红楼梦这种,间接的通过情节之类的表达之。

读到那些个文章,总觉得作者挖掘得不够深入,而自己又想了很多。其实完全不必认为作者不行,因为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就像那本勒邦的《乌合之众》,纯粹就是描述现象的,但也能成为名著,因为人家提出了问题啊,不是一直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难吗?此言不谬啊,你若是能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那便是成功了

当然,这样的说法,可以认为是能力有限,不得已而产生的自欺之文,咱写不出有章有节的大文章,写个随笔还是可以的嘛

这便是第一篇水文了

From → 生活

发表评论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