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其切换的途径

2010年06月13日

人的精神状态

首先我们应该确认什么是人的精神状态。我这里的精神状态,和一般所说的不尽相同。和精神状态低下,精神状态不好等词句中的精神状态亦不同。我所说的精神状态,包括人当前的精神世界专注的方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习惯以及内部思维习惯。我们有时把我所说的精神状态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譬如,有两个在同一个导师门下搞科研的博士,一个精神世界专注于学术问题,每天思考的问题是学术问题,不为美景,娱乐甚至美女等事物所动,并且大脑不断的思考和学术相关的内容,产生新的思维点和思维成果;另一个精神世界专注于自己和女友的爱情,每天思考着如何和自己的女友改善关系,关心女友的一举一动,大脑的思维重心也是如何取悦自己的女友等等。这就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我们说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等等,也是说的精神状态的区别,只是比较的方面比较大略而已。我们有时说某人“很理性”,说某人“很感性,很浪漫”等等,也是说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个人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的控制能力,我认为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

人有多种精神状态

必须强调,人的精神状态是可以有很多种的,不能说某人一定“理性”,我们也不能用我们认为的“某人一直很乐观”来推断某人不会跳楼。某人忽然热心于学术,疏远了自己的女友,我们也不应该感到惊讶。人的精神状态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状态倾向,这乃是内在的超我决定的,这个精神状态的倾向,是各人深层次精神世界的特质,来源于对自己父母精神状态的习得,或者对自己心中崇拜的某人的精神状态的习得,总结起来说,就是自己最为满意的精神状态的特点的总和构成了这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倾向。

但是事实上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体现”的精神状态不同。是不是对不同的情境,我们的内心都相应的有自认为理想的精神状态呢?我们回到家中,会在爸爸妈妈面前表现的乖顺异常;在学校里,我们可能非常活跃。这种外在的精神状态是有目的性的,你看到的某人的精神状态,其实并非某人内心的精神状态而是他希望你看到的并为此而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这就是说,精神状态的内在和外在,是不同的,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每个人的内心,而本文主要讨论的,乃是内心的精神状态,而并非外在的。但是因为外在内在的精神状态其实也能相互转换,这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人的精神状态可以转换

人可以有很多种精神状态,那么他们之间的转换当然也是必然的。人的精神状态的转换无疑是重要的,它能影响人的情绪,判断力,思维能力等等。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熟练而有效的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进行控制,那么自杀,为情所困,所恼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而如果对自己精神状态的控制力差,放任其运作,那么精神世界必会滑向崩溃的边缘。

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切换,那么就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应付各种情景,形成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

要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无非是内部的心理运作改变,或者通过外部世界改变。而前者可以说是困难的,但是也是最为关键的,你需要找到恰当的暗示方法,暗示内容,找到自己精神状态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内心的调节方法因为完全不受社会道德,伦理,法律的约束,所以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说问题解决了一大半,但是其内容阴暗,恶劣,这种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外部世界的影响以为配合。

而利用外部环境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进行改变的方法,或者说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导致自己精神状态的改变,则大有讨论的必要了。因为外部环境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他们会默默的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反而言之,我么也能有意的利用他们来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这两者,其实是一样的。

对外部事物的感知

那么既然要讨论外部环境对精神状态的影响,那么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外部环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精神的,或者说,我们的精神是如何感知外部环境的。

简单的说,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有意识的,如果环境到位,自我是难以控制起引起改变的威力的。

我们在感觉外部世界时,无非是看、听、接触、闻。味觉我们不讨论。外部世界能够被我们感觉到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气味的因子,无时无刻不是包围在我们的感官的周围。当窗外在放音乐影响你的睡眠质量时,没人能做到“不听”。当你睁开双眼,你无法做到“不看”。外部世界的感觉因子被我们感知到,是无条件,无时间限制的。唯一可能被我们忽略掉的感觉,就是当我们在睡眠时的感觉,但我们不讨论睡眠时的感觉问题。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是否“认真”的在看或听,我们无时无刻的不在听着,或看着。我们或许认真的在嘈杂的声音中辨别我们想听到的声音,我们或许在努力的盯着泳池中的美女,但是其他的声音和泳池中的其他人,都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被我们感知到了。

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外部世界感觉的构成,还有很多因素是我们能够感觉到但无法清楚的说出其内容的,比如:仪态,色彩的组合等等。当我们见到一个美女走过来,我们会说,她的姿势很优雅,但是我们无法道明为何她的姿势优雅。我们看到一个图案或色彩的组合,我们会说这个图案或色彩的组合非常的“凄凉”“热情”,但我们无法道明为什么会凄凉和热情。感觉的因子以一定的组合传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就会在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影响和印像。我们对一个大厅中的某一个物件(的形状色彩等等,而非摆放的位置)非常熟悉,一旦我们走入这个大厅,我们就能自然而然的极快的找到它。我们在盯着泳池中的美女欣赏时,一旦在视野范围内,哪怕是边缘,有人溺水,或者有不正常的事情发生,我们就能马上发现并且开始关注。这也是因为大脑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处理这些信息。这些我们自己没有发觉但确实在起作用的效果,我们有时候称之为第六感。

总之,人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处理着人的感官传来的各种信息,人甚至无法意识到这种处理过程的存在。

外部事物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有很多种外部影响方式,而艺术应该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如果因为审美经验问题不能对艺术进行有效的欣赏,那就只能借助于美景,响度大的声音之类的元素。

当你在阳光明媚的河畔森林中漫步,同时鸟声此起彼伏的时候,很难再有“理性”的人不被打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思考严肃的,冰冷的问题吗?人们常说旅行让人忘却烦恼,就是因为旅行过程中强大的美景的信息传入,使人的注意力完全不受控制的转移到了美景上来,注意力的转移改变了人的精神状态关注的方向,人的精神状态因此而改变。

当阅读完简爱,貌陋的人很可能就会乐观了起来。更加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开始阅读励志书籍。励志书籍企图在精神状态涉及的三个方面都进行影响,从而改变你的精神状态。好的励志书籍往往就能够成功的做到这一点。譬如士兵突击,就能让一个吊儿郎当的人开始认真的对待生活。

当你抑郁难当时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你甚至会掉下眼泪。而振奋人心的瓦格纳,贝多芬,则能让你燃起对抗命运的希望。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精神状态,人格都焕然一新了。

人的精神状态也很容易通过对外部世界的体会体现出来,当人心情开朗时阅读红楼梦,我们

会专注于书中浪漫的爱情故事。当我们心情抑郁时阅读红楼梦,我们会更加专注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外部世界的事物,就能够毫无阻拦的控制我们的精神状态,只要方式得体,内容恰当。

如果书籍不能使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改变,那是因为他抗拒主动的进入书的世界中,书的信息需要人主动的撷取,所以书籍对人的精神状态的改变,或者因为读者抗拒投入而效果甚微,或者因为读者积极主动的投入书中而效果巨大。如果是前者,则可以使用对主动性要求更低的方式:声音或者图像,可以是有声读物,可以是访谈。或者电影,连环画。好的电影和书籍,能够即能轻而易举的将观众拉入作品中也能对观众的精神状态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这样的手段仍然无法起到作用,那就利用现实,用现实的真切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这其实就过渡到了我们的下一个话题,社会对人的影响:

外部社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外部社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则毋宁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极大,因为人的很多层次的需求只有通过和另一个人的交往才能得到满足。而两人之间的精神状态的影响,或许通过爱,或许通过个人崇拜,通过其他一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因为爱和人的本性联系最为紧密,其需求层次很低,爱的联系的动荡导致的精神状态的改变也最为剧烈。故古往今来,几乎没有谁能够逃过爱情对精神世界的影响,跳楼的喝药的割腕的均有之。

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着的。人必须屈从社会的观念,或者屈从于当前群体的观念。

文革时期,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陷入了精神的泥潭。没有任何人的精神世界能够抵御外部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有些大学生入伍的同学在学校里对荣誉、党、军人之类的很不以为然,而在入伍后一年,则观念大变,重视荣誉,坚决的拥护党等等。原因乃是军队中凡事均以以上三点为出发点,刚入伍的新兵对这些亦不以为然,但碍于规定,必须按照要求来做,于是他们的外部精神状态表现的符合部队要求,而内心则不然。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当凡事均以此三点为出发点时,新兵们做事情均“认真”,于是乎长此以往,本来仅仅是外部的精神状态同化进入了内部精神状态,人的精神世界也就完全改变了。在军队中,许多平日都觉得匪夷所思的行为,均被认真的执行,因为这些行为占据了士兵们很大一部分生活,如果不为之找出意义并认真的去执行,那么士兵价值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只有认真的去做这些属于士兵的事情,其价值实现需求才能得到满足。从而其“认真”也使得其原本的外部精神状态同化进入了内部。

再将入伍当兵的事例一般化,当一个人归入某个群体中,人为了从群体的生活中得到群体的爱(或者不恰当的说得到群居本能的满足),则必须与群体的行为习惯,关注方向一致,最终自己的心理状态趋于和群体一致。通过群体对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同化,是非常具有控制力的精神状态转换手段。

而很多群体为了突出自己群体的独特性以及对某些群体的行为特征进行强化,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仪式,仪式使群体的行为更加显得“认真”“合理”,对群体中成员的精神状态同化作用更大。

结论

人面对各种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的影响是无能为力的,外界的影响无法为个人所能抗拒,当外界的影响强施加于个人时,我们就只能凭借内心来抗拒。反之,我们也可以刻意利用外界的影响来施加于自身,配合我们内部心理的运作来控制精神状态。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情商就可以认为是很高的了

From → 心理学

发表评论

留下评论